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5163篇
  免费   587篇
  国内免费   164篇
管理学   1185篇
劳动科学   2篇
民族学   116篇
人才学   1篇
人口学   427篇
丛书文集   1517篇
理论方法论   656篇
综合类   10620篇
社会学   842篇
统计学   548篇
  2024年   33篇
  2023年   106篇
  2022年   135篇
  2021年   172篇
  2020年   227篇
  2019年   227篇
  2018年   236篇
  2017年   273篇
  2016年   348篇
  2015年   423篇
  2014年   741篇
  2013年   749篇
  2012年   966篇
  2011年   1067篇
  2010年   886篇
  2009年   864篇
  2008年   939篇
  2007年   1086篇
  2006年   1142篇
  2005年   1067篇
  2004年   993篇
  2003年   931篇
  2002年   703篇
  2001年   700篇
  2000年   413篇
  1999年   135篇
  1998年   65篇
  1997年   74篇
  1996年   41篇
  1995年   35篇
  1994年   36篇
  1993年   20篇
  1992年   24篇
  1991年   22篇
  1990年   10篇
  1989年   8篇
  1988年   5篇
  1987年   6篇
  1985年   2篇
  1981年   2篇
  1980年   1篇
  1977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000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468 毫秒
1.
农地产权结构是搭建土地增值收益分配与宪法秩序有效链接的重要桥梁.从农地产权结构变迁的视角看,我国传统土地增值收益的国有化机制实际在很大程度上符合1982年宪法所确立的社会主义地租国有原则及地利共享秩序.然而,由于宪法土地条款一开始就被注入了地利分配具有倾向性的思想基因,长此以往便忽视了农民作为整体分享土地增值收益的"另一半宪法秩序".新型城镇化背景下,国家进行了"同地同权"、赋权于"民"的农村土地管理制度改革,其实质是宪法秩序的延续而非替代,我国土地增值收益分配的主要机制仍是征地补偿制度.要实现我国土地增值收益的公平分享,必须回到社会主义"国家—集体"一元论的完整地利共享秩序中来,并遵循实质平等的要求,通过以"人的城镇化"为目标对区片综合地价进行限定、采取倾向于农村及农业发展的"土地财政"政策、打破城乡户籍二元制实现城乡一体化发展等方案,推动农民全过程参与、共享土地利益.  相似文献   
2.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社会获得前所未有的飞跃发展,而社会结构却明显滞后于经济结构,社会管理中的各种问题和矛盾日益凸显,社会结构基本呈现亚稳态特征。当今社会建设的核心是创新社会管理机制,优化调整社会结构。  相似文献   
3.
针对"互联网+大数据"优化电商配送服务质量问题,明确不同收货方的质量需求稳定性,引导电商根据收货方不同质量敏感性提供相对精准服务,提升配送服务质量。模拟投票结果的形成过程聚类得到收货方对服务质量偏好的记忆性特征:(1)"无记忆"型收货方;(2)"记忆"型收货方;(3)"不确定"型收货方;(4)收货方总体。进一步推导不同规划类型求解空间,设计得到"无记忆"型收货方动态规划精确求解方法,及其他三种类型近似求解粒子群算法。研究过程中,配送资源质量感知度被嵌入到模型约束;"无记忆"型收货方的质量需求规划问题转化为零库存策略最优解问题,进而证明存在精确解;"记忆"型收货方呈现出对质量感知的累积;"不确定"型收货方模型通过赋值即可得总体收货方表达式。结果表明:数据驱动研究框架借助大数据资源,使得电商更易通过收货方的质量偏好设计更加匹配的配送方案;不确定服务需求得到有效满足,投入成本的利用率更高;通过特征分类的方式,尽可能地抽取能够精确最优化的部分,缩小NP范围,提高整体求解的精确度。  相似文献   
4.
Managing risk in infrastructure systems implies dealing with interdependent physical networks and their relationships with the natural and societal contexts. Computational tools are often used to support operational decisions aimed at improving resilience, whereas economics‐related tools tend to be used to address broader societal and policy issues in infrastructure management. We propose an optimization‐based framework for infrastructure resilience analysis that incorporates organizational and socioeconomic aspects into operational problems, allowing to understand relationships between decisions at the policy level (e.g., regulation) and the technical level (e.g., optimal infrastructure restoration). We focus on three issues that arise when integrating such levels. First, optimal restoration strategies driven by financial and operational factors evolve differently compared to those driven by socioeconomic and humanitarian factors. Second, regulatory aspects have a significant impact on recovery dynamics (e.g., effective recovery is most challenging in societies with weak institutions and regulation, where individual interests may compromise societal well‐being). And third, the decision space (i.e., available actions) in postdisaster phases is strongly determined by predisaster decisions (e.g., resource allocation). The proposed optimization framework addresses these issues by using: (1) parametric analyses to test the influence of operational and socioeconomic factors on optimization outcomes, (2) regulatory constraints to model and assess the cost and benefit (for a variety of actors) of enforcing specific policy‐related conditions for the recovery process, and (3) sensitivity analyses to capture the effect of predisaster decisions on recovery. We illustrate our methodology with an example regarding the recovery of interdependent water, power, and gas networks in Shelby County, TN (USA), with exposure to natural hazards.  相似文献   
5.
6.
田耕 《社会》2019,39(1):71-97
自20世纪70年代以来,社会学民族志在田野工作和叙事复兴中与传统人文学汇聚,显著扩展了自己的学科边界。但是,这种扩展并没有解决社会学民族志在深度的经验发生和强烈的理论诉求之间遭遇的紧张。对于这种紧张,本文主张再访早期社会研究的田野,即19世纪末期到一战之前的若干典型研究,从中反思早期社会学田野工作是如何在“直接经验”的倾向中完成类型化,以及如何在这个经验感获得的同时改变对社会世界的道德想象。早期社会学的田野工作的力量之一不在于以规范的诉求压制经验感,而是以独特的情感结构连接经验的观察和道德理想的重生。由此,我们不仅需要反思诸如社会调查到社区研究这样的简单思路,更要重新理解理论史上所谓的“进步主义式”的道德本身。这一工作对重新认识早期社会研究和今天的社会学民族志都具有意义上的准备。  相似文献   
7.
针对我国政府、企业和银行等金融机构共同关注的债转股问题,基于债务协商谈判思想,建立部分债务股权互换模型,计算公司证券价格,探讨了债转股对公司价值、破产概率、破产损失成本和资本结构的影响,给出了银行等债权人愿意债转股的充分条件。结果表明:在事先破产清算协议贷款下,事后全部债转股总能提高公司股权价值,但并不一定能提高债券价值。只有其协商谈判能力满足一定条件,公司债权人才愿意事后选择债转股,实现帕累托改进、提高社会福利水平。其次,在公司股东协商谈判能力的一定范围内,部分债转股能提高公司价值,其最优转股债息比例随着公司资产风险的增大而增加。再次,债转股能降低公司破产风险和破产损失成本,但同时也提高了债券风险溢价。最后,随着股东谈判能力增强,最优协商转股债务比例、杠杆率都减少,而债券风险溢价增大。本文所得结果对我国政府、企业和银行如何实施债转股提供理论参考和实践指导。  相似文献   
8.
《共产党宣言》蕴含着深刻的生态思想,其体系以人、社会、自然整体为背景,其核心观点认为生态问题是由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引起的.马克思在唯物史观视野下,科学论证了资产阶级的所有制必然灭亡、共产主义必然实现的历史发展逻辑,廓清了人与人、人与自然之间双重和解的演化路径.其中关于科技提升、市场拓展、交通和通信发展等引起世界市场“生态扩张”的思想,对全球化程度日益加深境况下“生态文明”和“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构建具有重大的理论和实践指导价值.  相似文献   
9.
系统总结了在伸展构造背景下,导致反映构造特征的地层倾角模式复杂化的多种因素。沉积相的不同、岩性变化、井眼状况和测井作业时间等多种因素都可能使地层倾角资料复杂化。进一步指出在拉张盆地中,进行倾角资料的构造解释,必须了解其构造样式的多样性和复杂性,解释存在的多解性。重点解剖了铲式断层在横剖面情况下,对于不同构造位置下的倾角模式。详细分析了一个倾角模式对应多种构造样式的倾角构造解释实例。倾角资料的构造解释应是综合解释,既要综合井筒的相关地质资料,又要综合测井与地质知识,还必须考虑综合地震资料。  相似文献   
10.
Abstract

Resource scheduling for emergency relief operations is complex as it has many constraints. However, an effective allocation and sequencing of resources are crucial for the minimization of the completion times in emergency relief operations. Despite the importance of such decisions, only a few mathematical models of emergency relief operations have been studied. This article presents a bi-objective mixed integer programming (MIP) that helps to minimize both the total weighted time of completion of the demand points and the makespan of the total emergency relief operation. A two-phase method is developed to solve the bi-objective MIP problem. Additionally, a case study of hospital network in the Melbourne metropolitan area is used to evaluate the model. The results indicate that the model can successfully support the decisions required in the optimal resource scheduling of emergency relief operations.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